傍晚时分,黄河路上霓虹渐亮。老字号饭店飘出阵阵香味儿,新开的餐馆门前排起长队,但空气中少了呛人的油烟味,多了几分食物本真的香气。
曾几何时,黄河路的油烟扰民问题,是周边居民心中难以言说的痛。但如今,置身其中,感受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——空气徐来、清新自然,居民们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。
“以前啊,家里窗户都不敢开,油烟味呛得人直咳嗽。现在好了,窗户敞开着,清风徐来,家里也变得清爽宜人了。”在黄河路居住多年的居民李阿姨开心地说道。
美好转变的背后,是商居睦邻对餐饮业油烟污染“老大难”问题的智慧破局,将原本对立的商居矛盾转化为共治合力,在油烟达标排放与民生诉求保障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,协商共治、多元合力将油烟净化这道“超大城市必答题”做出了商居共融新解法。
黄河路某川菜馆内,顾客们正在享受美食,丝毫没有受到油烟的困扰。老板透露,之前,他们也因为油烟问题接到过整改通知。“接到通知后,我们也很着急,但说实话,对于油烟净化技术和设备,我们真的了解太少,不知道该怎么整改。”老板无奈地说。
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,社区工作人员伸出援手。通过“零距离家园”理事会、“商居睦邻汇”等议事平台,社区组织商户、居民一同探讨怎么样才能解决油烟扰民问题。那段时间,议事平台帮了大忙,商户们通过它才联系上了专门干油烟治理的技术平台。
为更加精准地解决餐饮油烟问题,这家油烟治理技术平台主动提出,可以为餐饮店铺做全面“体检”。检测现场,该川菜馆的检验测试的数据出现红色预警。“排烟口颗粒物浓度超标,设备年久失修,并且长期未进行清理洗涤,可能已不具备净化能力。”技术人员立即通知商户,并指派服务团队上门进行详细诊断。
“我们为商户量身定做了‘三改方案’:升级高效净化装置、优化管道布局、安装专业消音系统。”该技术平台相关负责人展示改造前后对比图,“我们为商户安装了主流品牌的油烟净化器,净化效率达95%;同时,对原本不合理的设计进行了调整,原本油烟净化器连门都没办法打开,根本没办法进行清洗维护。”日前设备完成改造,店主惊喜地发现,油烟少了,与周边居民关系更融洽了,顾客用餐体验更好,回头客更多了。
“油烟治理行业以次充好的情况屡见不鲜;为此,我们平台通过有效整合产业链优质资源、标准化服务流程、全周期跟踪监督,创新性地打造了集‘检测—方案—设备—安装—验收—服务’的一站式服务体系,为餐饮商户提供更具保障的超高的性价比环保治理服务。油烟治理是长周期的,在治理设备能有效解决商户油烟排放问题的基础上,让服务标准化、常态化,确保排放长效达标是我们的核心宗旨。”平台负责人说道。
周末上午,黄河路“商居议事厅”里热闹非凡。居民代表、商户代表、街道相关工作人员围坐一堂,桌上摆着刚出炉的整改方案。居民王伯伯攥着监测报告发问:“店家在备料、制作的步骤中,能不能关起后门呢?否则有些油烟会跑出来的。”炒饭店老板立即回应:“没问题,我们还会保障后门清洁,同时请专业技术人员过来检测!”这种零距离交谈场景,如今定期会在黄河路上演。
据悉,南京东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推进“多格合一”,将黄河路及其周边划为“原点街区”,涵盖沿街商铺及“小个专”等400余家经营主体。街道搭建“商居议事厅”平台定期举办专题协商会,油烟扰民、垃圾清运等难题都在这里找到解决方案。更可贵的是,商户从“被监管者”转变为“环保掌柜”亮承诺,居民代表担任“油烟监督员”提建议,双方在沟通对话中聊诉求、解心结,让灶台烟火与窗台清风和谐共生。
“以前总觉得环保是政府的事,现在明白这是自己的‘金字招牌’。”面馆老板指着新装的油烟净化系统开心地说,“虽然设备购买增加了成本,但顾客反映‘现在吃饭不用擦桌子上的油灰了’,这就是最好的广告!”
据了解,自年初以来,街道联合黄浦区生态环境局、南京东路市场监管所、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等部门组建专项执法组,对反复投诉的餐饮企业启动“拔钉清障”行动。
在黄河路某本帮菜馆后厨,执法人员正用便携式检测仪进行突击检测。“你们净化设备运行不正常,导致油烟净化效率下降。”执法组当场开具整改通知书,“根据新规,如果不改正将面临罚款。”商户负责人陈经理连连点头:“马上改!我们刚换了新净化器,这次一定安装好。”
“我们要的不仅仅是达标排放的数字,更是市民推开窗时的那份惬意;不是消灭油烟,而是让烟火气与清新空气和谐共存。”街道相关负责人展示治理规划时说道。今后,街道将继续加强政策法规宣传,对辖区餐饮公司进行数字化管控和时效性服务,并引导重油烟商户调整业态或搬入综合楼宇,培育高品质餐饮生态。
夕阳余晖中,黄河路的招牌次第亮起。居民王伯伯在弄堂口与邻居聊天:“现在开窗闻不到油烟异味,听不到油烟机的轰鸣声,这才叫‘宜居宜业宜游’!”他的身后,某餐馆后厨的智能净化器正在运转,既无油烟,也无噪声。
当专业技术下沉街巷、多元主体共商共议、法治思维贯穿始终,烟火气便不再是污染的代名词,而是与清新空气、宜居生活共振的城市乐章。这或许就是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“破题之道”:在民生痛点中找准切口,在创新机制中凝聚多方合力,让城市既具备烟火气的适宜温度,又有生态文明的鲜明亮度。